裴坚教授“新型有机半导体分子骨架体系的发展”讲座

图/文 陈皓

2022419日下午,裴坚教授受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黄辉教授的邀请,于教2-127开展一场新型有机半导体分子骨架体系的发展主题的讲座。

裴坚讲座1

裴坚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有机电子学材料特别是有机半导体材料在生活和工业上有着广泛应用,为了提高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科学家通过分子掺杂的方法,调控有机半导体器件的载流子浓度和费米能级,填充其载流子陷阱并提升材料电导率,从而实现有机半导体材料性能的显著提升。为了完成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分子掺杂,分子掺杂剂的性能尤其关键。针对现有n型掺杂剂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对离子成为阻碍电荷传输的杂质和掺杂剂与半导体混溶性差导致相分离,设计了多种新型n型掺杂剂。

裴坚讲座2

裴坚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其研究团队通过有机负氢化合物来设计n型掺杂剂的研究进展,从掺杂机理、负氢机制、分子设计、缺电骨架体系、合成路线、性能表征以及工业化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并着重介绍了热激发掺杂、高混溶性TAMN杂环卡宾类掺杂剂。报告最后,裴坚教授还对多种新型n型掺杂剂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裴坚讲座3

在报告提问环节,国科大师生与裴坚教授就掺杂机理表征、n型掺杂剂的设计原则以及卡宾掺杂剂的发展等方面学术和科研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现场氛围热烈,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裴坚讲座4

裴坚,196712月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1995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的合成、表征与器件化研究。主要包括:设计合成一系列的高性能明星材料体系、可控调制材料的自组装行为和微观结构以及改进现有的工艺进行器件加工,最终实现高效率可产业化的器件方面。迄今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80多篇,其中在Nature子刊、JA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他人引用率14000次以上,H因子为68。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受邀在美国化学会年会、国际材料研究协会年会和国际合成金属大会等国际大会报告30余次,多次担任国际大会或分会主席。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已有6项获得授权,国际专利3项、台湾专利1项,与公司合作授权美国专利2项,论著5本。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 年获第五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1年获第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2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第三届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应邀担任高分子半导体领域最重要会议-合成金属国际大会的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国际学术期刊Chem. Asian J.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Asian J. Org. Chem.Editorial Board Chair等。2020年获国家教学名师。